《流浪地球2》很好 但中国科幻依然前路坎坷
点击查看往期内容>>>
中国科幻迷们又过年了。
2019年《流浪地球》上映时,很多人认为“中国科幻元年”终于到来了,但随后而至的《上海堡垒》就用一场“特效炸裂的视觉盛宴”告诉了中国科幻迷现实的残缺。
之后的四年,《流浪地球》一枝独秀,似乎成了一声来自黑暗森林深处的绝响。连备受期待的《三体》动画,也只是给广大科幻迷端上了一盘塞满原味馅料的“九转大肠”。
终于在今年,我们等来了剧版《三体》和《流浪地球2》。这两部作品像两颗重磅炸弹,在2023年的开端掀起了破圈级别的滔天巨浪。让2023年1月份的银幕跟一个男人的名字牢牢绑定——刘慈欣。
中国科幻,“愚公移山”般的浪漫
严峰老师在给《三体3》作序的时候,曾盛赞刘慈欣“以一己之力”将中国科幻带到世界水平。而由刘慈欣小说改编的《流浪地球2》,也拥有了一些叠加在电影商业价值之上的特殊意义——它似乎代表着中国科幻电影终于摸到了世界水准。
票房与口碑的双丰收,当然离不开《流浪地球2》的顶级特效制作,但同样得益于刘慈欣小说中那份独属于“中国科幻”绯红、厚重的特殊魅力。
上世纪四十年代到六十年代是人类文明狂暴奔驰的年代。这三十年是人类最分裂的年代,人类史上最惨烈的战争发生于此,整个世界都笼罩在两种意识形态对抗的阴影下;这三十年也是文明飞跃的年代,仅仅几十年前,第一架飞机才刚刚摇晃着飞上天空。到了60年代末,人类已经可以在月球上留下自己的脚印。
人们坚信未来会是个更好的时代,因此也催生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科幻作家,他们的作品中充满了对星辰大海的向往以及人类命运的终极思考,刘慈欣就深受其影响。他曾说过:“我所有的作品都是对阿瑟·克拉克的拙劣模仿。”
从他的作品中,我们同样能看到属于那个年代的痕迹。大刘经常经常通过冰冷、理性的宏大视角俯视人类文明,这也造就了他作品极大的广度与深度。毕竟在超长的时间与超大的空间尺度下,许多看似平常的问题都可以被哲学化。太阳的氦闪在100年后才会爆发,三体人的舰队到达地球也还需要400年,至少在你短暂的生命中,这些危险都与你毫无关系,那你是还否愿意为了根本看不到的危机,牺牲自己一生的幸福?
而奠定大刘在中国科幻界地位的,是他在宏大又充满新意的创意中,融入了深刻进几代人的集体主义叙事和唯物史观的思维方式,以及一种“家国情怀”的厚重。它们在大刘身上最终蜕变成了中国科幻中独特的美学。